《追梦法官》这部微电影把镜头对准了云南基层法官这一群体,从他们的梦想出发,诠释了人民法官勇担重任,司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历史使命。
从内容方面看,首先,透过平凡人的平凡事,讲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影片从我省不同的地区分别选出了几位优秀的基层法官作为此片的主人公,结合他们的工作经历,工作场景,加上一定的后期艺术加工,还原了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法官、法律工作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真实生活,体会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和伟大。其次,影片摈弃了以往电影作品“演”的形式,主角就是平凡的基层法官和法律工作者,改之以采取纪实“录”这样的表现形式,辅之以一定的艺术加工进行修饰润色。全片从“平凡”、“成长”、“牵挂”、“包容”、“担当”等几个桥段,安排不同的主人公出场,对不同的法治精神进行渲染,内容紧凑。层次与层次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衔接看似无多大关联,实则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来服务“法治梦”这个主题。第三,个人对白和旁白上,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同时,也非常强调感染力,突出共鸣。比如,在影片中有这样的旁白:“其实,世上最难修的不是山路,而是心路;世上最难搭建的不是山和山之间的桥梁,而是连接人和人之间的那座桥梁”;“稚嫩的树苗只有经过泪水的浇灌,才会长成参天大树”;“一点一点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磨平人与人的怨恨”。
从表现形式方面看,全片绝大部分场景采取类似于纪录片采取的纪实形式,摄制组深入到各个主角不同的工作场景,采取虚实镜头相结合的形式,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加上生动的旁白,配以感染力的音乐,加上一部分少量的人物个人的对白,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突出了法官这个群体胸怀天下,品臻致远,服务百姓,司法为民的大我情怀。每一个章节,采取的都是先主人公口述进行对白叙述,随后再通过旁白对人物进行介绍,最后再通过主人公个人对白的形式进行,表现形式新颖。此外,影片大量运用电影中频繁使用的蒙太奇式手法,强调镜头之间的剪辑,摒弃了以往电影作品当中经常使用的长镜头形式,改用一种“短、平、快”的表现手法,契合了微电影这样一个表现形式。内容上切实地贴近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消除了距离感,展现了我省优秀基层人民法官的风采。
本片脉络清晰,围绕“梦”这样一根线索,围绕“梦”这个关键词展开,又以“梦”结束。采取了文学作品当中总分总的行文方式,先设置一个悬念式的开头,吸引观众的眼球,中间用生动的实例做支撑。影片最后,是这部片子的点睛之笔,也是全片的高潮部分。几位主人公在屏幕上书写“梦”这种方式,一个大大的“梦”字逐渐清晰,表现形式新颖,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以一个“梦”字,牵出本片的主题。“在法官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平凡的梦,成长的梦,牵挂的梦,包容的梦,担当的梦,和谐的梦,每一个微小平凡的梦,汇聚成我们心中大大的法治之梦”。这一主题,高度契合“中国梦”和“法治中国”这一时代主题,把几位法官的梦,法律工作者的梦,完美地和“中国梦”进行了融合。通过他们的口叙述,娓娓道来,升华了全片的主题。
我不禁为这部微电影而叫好,它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守护,一种责任,让我们为之骄傲和感动!从这部纪录影片展现的人物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国二十万名人民法官献身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崇高理想和使命。看到了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单位: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