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12-08 15:24:12 来源: 本站原创
给“小嘎勒”种下“大希望”
云南高院“国际志愿者日”赴丘北小嘎勒小学公益捐赠活动纪行
文山州丘北县锦屏镇是壮族、瑶族聚居的小镇,锦屏镇小嘎勒小学就在离丘北县城约8公里的路边拐角,壮语里“小嘎勒”就有汉语中“小旮旯”的意思,就是小地方、小拐角。就是这个小地方汇集着周边15个自然村的上学适龄孩子,由于不少学生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在校的504名孩子中,有156名孩子是留守儿童。今天,这个小地方也汇集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爱,12月5日,云南高院、云南省妇联、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文山州中院、丘北县法院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赶到距离昆明近400公里的“小嘎勒”,开展主题为“共筑梦想 放飞希望”的共建小嘎勒小学“希望小屋”公益援助活动。互动联欢、法治讲座、物资捐赠,为学校156名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带去希望……全校504名孩子沉浸在关爱与欢乐之中。
“建一座‘希望小屋’,愿留守儿童不再孤独”
“希望小屋”公益援助活动是由云南高院、文山中院、丘北法院三级法院共同参与的一项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活动。活动当天,孩子们身着民族节日盛装,红色的裙子、银饰叮当作响的帽子,衬托着小姑娘们像一朵朵燃烧的小木棉花,她们穿上最好的衣裳,以特有的方式迎接来自远方的亲人。云南省妇联副主席农布央宗、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郑南南、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吕俊等领导亲临现场,与小朋友们殷切交谈,一起联欢。云南高院向小嘎勒小学捐赠被套455套及600册图书,总价值4万余元。云南女企业家协会、文山州女企业家协会向小嘎勒小学捐赠课桌椅300套,价值55500元。
十岁的张晶今天代表留守儿童发言,她表示将“怀着感恩的心成长”,用心学习,热心助人,报答帮助过她的人。除了1+N网络教室的打造,在小嘎勒小学校长马永权的构想里,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一年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他们将在“希望小屋”里打造视频亲情通话区,定期让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话、视频聊天,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要在“希望小屋”里增设游戏区,增加“希望小屋”的温度,为留守儿童塑造家的温暖。
文山中院院长董桂琼说:“建一座‘希望小屋’,关爱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愿留守的孩子不再孤独。”
“各尽所能,大爱无疆”
明亮宽敞的男生宿舍里,铁制的高低床上放上了整齐划一的新被套。63岁的云南高院退休法官丁文兴和老干办主任陈永兴躬身弯腰,忙着装被套、铺床铺。“这些被套的质量非常好,是我们老干办的工作人员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曾经当过老师的丁文兴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过兵的陈永兴主任在旁边小男生崇拜的注视里利落地铺好床铺,边示范怎么把被子折得有棱有角。
整齐的书架上,高院捐赠的童话绘本、《十万个为什么》经典丛书等映入眼帘。
教学楼走廊里新增了磁卡电话。这是移动公司知悉该校通信网络情况不佳后,及时为小嘎勒小学安装校园宽带、建设线路,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电话及远程视频联络。
食堂化身“精神食粮大餐厅”,孙熹老师的法律讲堂充满童趣,穿法袍、识法槌,法院与法官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深刻而温暖。
操场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充满活力地组织孩子们跳大绳、做游戏,法官姐姐甩了几十分钟的绳子仍不知疲累,笑脸灿烂!
新闻办冯杨扛着摄像机,拍全景、做特写,带动拘谨的孩子们轻松活泼起来,穿着民族服装的女生听着手机里的《小苹果》落落大方地舞动起来。
老干办杨霞边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边马不停蹄地帮小朋友们拍照。“阿姨,可以把照片发给我的妈妈吗?”面对小女生满怀期待的眼睛,眼睛湿润的杨霞通过带班老师把照片用微信发给小女生远在广东打工的妈妈。
“写书法坐姿很重要,握笔更关键……”60岁的云南高院退休干部苗长河擅长书法,乒乓球桌上铺开纸墨,就开始边做示范边解说,耐心细致地教授书法知识,求知欲望高涨的孩子们把他团团围住,屏住呼吸看苗爷爷书就“大爱无疆”。
云南高院老干办和新闻办是此次爱心活动的主力军,老干办主任陈永兴自豪地表示,多年来,高院的老干部们每年都会自发或有组织地开展爱心捐赠活动,80多岁的老干部邹世富去年坐七个小时的车去高院挂钩扶贫点凤庆县郭大寨乡捐助团山小学的孩子,他们的爱温暖了很多困难群众和儿童。老干部们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经常进农村、下基层,宣讲法律,回应咨询,为群众排忧解难。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打拼,这些孩子一年只有几次甚至只有一次与父母见面的机会,这些孩子更渴望亲情,更渴望关爱。云南高院审委会专委吕俊的话很温暖:“希望孩子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放飞希望,实现梦想。感谢老师们成为他们生活的知情人、知识的传播人、品德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处处有人爱、有人护、有人疼。让我们各尽所能,让这些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色彩,同样的精彩!”
“未完待续,给‘小嘎勒’种下‘大希望’”
回程的动车上,大家分享着今天的所见所想,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来看小嘎勒小学的孩子们。云南法制报记者吴怡是一个一岁小女婴米糕的母亲,她准备把米糕小时候的衣服收好,给这些留守儿童的弟弟妹妹穿。
云南老年报记者康乃馨有一个温馨的名字,也有一份温馨的情怀:“你们今天给‘小嘎勒’种下了‘大希望’,这份细水长流的投入,会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这个爱与希望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杨帆 图/冯杨)